1月28日上午,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,省长王凯做政府工作报告。
对于房地产方面的工作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了新的定调: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着力解决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城中村改造“三大工程”。
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2015年到2024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发现,对房地产方面的工作每年都有新的部署和要求。
2024年
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着力解决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。
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,推动好房子、好小区、好社区、好城区建设。
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城中村改造“三大工程”。有序出清重点房企风险,兜住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
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,高质量协同推进城市更新、精细化管理和文化传承保护,以绣花功夫和历史耐心,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慧化水平。
完善水电路气暖等市政设施和垃圾、污水等环保设施,更新改造老旧管网4000公里以上,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。
2023年
激活房地产市场,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,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,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,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,解决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问题。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。扎实做好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工作。
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改造燃气管道2000公里、供排水管网1600公里、供热管网160公里。
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8万户、棚改安置房27万套。
2022年
坚持“房住不炒”,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,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,建成交付棚改安置房20万套,有效满足新市民、青年人住房需求,努力让城市更美好、让人民更安居。积极稳妥处置问题楼盘。
全面完成农村倒房重建。加快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,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确保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。
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开展老旧小区、老旧厂区、老旧街区等改造,实施城镇燃气管道设施更新。
2021年
坚持“房住不炒”,探索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,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,落实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长租房政策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,开展城市有机更新,建设安全、整洁、有序、智能的城市。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,统筹地上地下,推广海绵城市、韧性城市建设,加快重点区域智慧停车、智能充电设施建设,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,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0万套、基本建成13万套,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温度。
2020年
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,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持续化解问题楼盘。
提高城镇化质量。以百城建设提质为抓手,加强城市产业培育,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。
加大市政管网、停车场、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,开展“双排双供”新型城镇供排水系统建设试点,推进城市地上地下一体规划建设。
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,完善老城区、旧小区生活和公共服务功能,提升居民生活便捷性和舒适度。稳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。
2019年
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,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,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5万套左右,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。高度关注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。
推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由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,着力推进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经营高质量,促进城市由注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提质。
谋划实施一批道路交通、污水垃圾处理、热力燃气、地下综合管廊、地下空间综合体、地下停车场等市政补短板项目。有序推动城市老旧小区综合功能改造。积极打造智慧城市。加强绿色园林城市建设,创建一批国家级、省级园林城市和园林城镇。
2018年
加大住房保障力度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,支持郑州开展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。
强化公租房保障,将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、高等院校、公立医院、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青年人才,以及其他新就业无房职工、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保障范围。
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,力争新开工50万套;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4万套。因城施策做好房地产市场稳定工作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将住房保障等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,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。
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。把百城建设提质与文明城市创建、城市“双修”结合起来,加强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经营。树立城市经营理念,加强土地储备,创新经营机制,探索自我增值、自我积累、自我投入、自我发展的路子。
2017年
去库存,因城施策、分类指导调控房地产市场,推动库存量较大的市县减缓用地供应,扩大公积金受益覆盖面,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。
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坚持规划引导,有序发展房地产业,加快构建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、自主购买与市场租赁相结合的住房体系,支持机构化、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,严禁投机炒房,加强舆论正面引导,稳定市场预期。强化郑州房地产市场调控,增加市场供给,控制房价上涨。
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,今年新开工42万套、基本建成30万套,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%以上。
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。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,培育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基地。
2016年
以去库存、促消费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。支持缴存职工用公积金贷款改善住房条件,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积金覆盖范围,促进新市民在城镇购房,鼓励农民进城购房。
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,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率,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,公租房新增需求主要通过发放货币化补贴、政府购买或长期租赁商品房解决。防控商业地产风险。鼓励房地产企业跨界发展。推广装配式建筑,鼓励发展绿色建筑,提高建筑业整体水平。
推进智慧城市、地下综合管廊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,实施垃圾处理和公厕建设、供暖工程、生活饮水提质、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扩容、排水排涝和雨污分流、管道燃气延伸等工程,加强道路交通和停车场建设。
2015年
分类指导各市县房地产开发建设,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,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,开工49万套、基本建成30万套。
开展海绵城市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。
创新土地供应方式,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、人地挂钩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,扩大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,着力解决批而未征、征而未供、供而未用问题。
妥善化解部分行业特困企业和金融、房地产、地方债务、社会领域积累的风险,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。
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,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,带动能源原材料产业转型脱困。

